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140期。1937年,全面抗战爆发,国共两党展开了历史上第二次合作,红军接受改编,作为抗战大局的一部分,正式成为国民革命军的第十八集团军,同时我党领导的南方武装也改编为新四军。既然加入了国民党军队的编制,那么红军的高级将领们也都按国民党陆军的序列获得了相应的军衔。
在这次授衔中,一批18集团军(八路军)的干部获得了军衔,其中不乏中将军衔的人物,其中有九位中将,其中六位最终成为了共和国的开国将领,分别是彭德怀、叶剑英、林彪、贺龙、刘伯承和萧克。前五位的授衔似乎不难理解,因为他们都是在抗战中表现卓越的将领,只有萧克的情况比较特殊,令人难以理解。他被国民党授予中将军衔,完全无法从常理解释得通,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这个决策都显得有些匪夷所思。
展开剩余76%彭德怀是副总司令,叶剑英是十八集团军参谋长,他们获得中将军衔合乎情理;林彪、贺龙、刘伯承分别是三个主力师的师长,按国民党军的军衔规定,给这三位中将军衔也是情有可原,尽管他们的职位相较之下较低。但考虑到全国抗战的大局,蒋中正在授衔上相对宽松,最终还是为他们授予了中将。而萧克的情况则不同,他当时只是120师的副师长,担任贺龙的副手,然而却同样被授予中将军衔,这样的差异令人困惑。对于非黄埔嫡系部队的副师长,获得中将军衔的情况实属罕见。
如果和其他同职务的将领做比较,这种差异显得更加不可理喻。比如,1937年时与萧克职务相同的聂荣臻和徐向前,这两位也是八路军的副师长,但他们获得的军衔只是少将。聂荣臻出身红一方面军,是毛泽东的绝对嫡系,而徐向前则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,他曾在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中,率领8万兵力击败20万国民党军,震惊全国。考虑到他们的表现和地位,按理说他们的军衔应当与萧克相当,至少也该是中将,而非仅为少将。如此一对比,萧克的中将军衔显得更加莫名其妙。
有人解释说,萧克红军时期的职务过于显赫,因此获得中将的机会更大。事实上,萧克曾是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,红二方面军是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,虽然人数较少,成立较晚,但其威胁程度相较其他两支主力确实较小。然而,如果以职务高低作为授衔的标准,徐向前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,理应获得更高的军衔,因此单纯从红军职务的角度来解释,显然不成立。毕竟,授衔时的标准更多是根据当时在国民党军中的职务和地位,而非过去红军时期的职务高低。
更可能的解释是,红军与国民党军交战长达十年,合作时间却相对较短。因此,在短短时间内确定红军将领的职务和军衔时,国民党方面对这些将领的情况了解有限,可能出现了误授军衔的情况,也有可能存在一定的疏漏和失误。另一方面,也有一种可能性是,蒋中正别有用心。萧克曾在红六军团长和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职位上,所处的战略位置相对独立,因此蒋中正或许希望通过军衔的变化来挑起红军内部的不和,制造某种程度的纷争,达到分化的目的。这种可能性虽然难以证实,但在历史的复杂背景下,也不能完全排除。
然而,除了这些可能的原因之外,仍然难以彻底解释萧克为何在1937年获得了中将军衔,远高于其他同职务将领。值得注意的是,其他如徐海东、黄克诚、张云逸、陈赓等知名将领,在抗战期间获得的国军军衔都是少将,远低于萧克。等到1955年进行解放军正式授衔时,徐海东等人被授予了开国大将军衔,而曾经位列国军中将的萧克,却仅获得了解放军上将的军衔。这种变化也反映出不同时期军衔评定标准的不同,或许也暗示了某些历史背景下,军衔的赋予并非完全依据军事贡献,而更多地受制于复杂的政治与军事考量。
与萧克同年获得中将军衔的彭德怀、林彪、刘伯承、贺龙、叶剑英,都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帅,他们的地位和贡献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,军衔自然也比萧克高出两级。因此,萧克的特殊军衔,至今仍然是一个历史谜团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