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地区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我国最早开发矿产资源的地方,也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。正因为这一点,近代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曾在东北大肆争夺资源,这一历史背景为东北的工业化历程奠定了基础。抗战胜利后,党中央的远见卓识促使了大量军政干部进入东北,迅速展开资源争夺和开发。此时,国共两党的驻军在东北的兵力之庞大、争夺之激烈,充分证明了这一地区在新中国建设中的极为重要地位。
沈阳作为奉系军阀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,早期东北的工业化布局主要集中在沈阳和锦州等地。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,为了保护这些重要的工业资产,中央政府决定将部分工厂转移至黑龙江、吉林等地。而到了60年代,伴随三线建设的推进,大量工厂迁往黑龙江,从而促进了这一地区工业的腾飞,工业布局也逐渐趋向均衡。
20世纪60年代,安达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。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,安达县大规模建设了各类工厂,数量多得足以让人叹为观止,糖厂、造纸厂、橡胶厂、砖厂、农机厂、毛纺厂、玻璃厂、电线厂、毛巾厂等多种工厂纷纷拔地而起。此举使得安达县迅速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型为工业化县市,并在80年代升格为县级市。
展开剩余77%其中,安达县的炭黑厂便是60年代末期建设起来的全民所有制国营企业,占地面积达到36万平方米,厂房建筑面积1.6万平方米,员工人数接近600人。进入90年代,随着工业体制改革的推进,临时工的引入使得炭黑厂的员工总数超过了1000人。厂区的规模和员工数量在当时都堪称中等规模的单位。
炭黑作为一种无定形的碳粉,广泛应用于橡胶工业、染料、油墨等多个领域,尤其是橡胶厂所需的补强剂,大部分都由炭黑厂提供。最初,炭黑厂计划年产炭黑2500吨,然而,随着生产能力的提升和市场需求的扩大,实际年产量远超预期。到了80年代,炭黑厂的生产达到了巅峰时期,年产量突破5000吨,成为企业生产力的巅峰。
像很多国有工厂一样,炭黑厂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。生活区里设有露天电影院、职工食堂、宿舍、子弟学校以及技工学校。由于炭黑生产工艺复杂,培养一名熟练工人需要较长时间,技工学校便专门承担了为厂里培养技术人员的任务。而在厂区的特殊政策下,很多员工的子女也能进入技校,甚至有部分家属通过“走后门”进入厂内工作。
然而,进入90年代,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,工厂的技术水平和设备逐渐显得陈旧,产能也开始出现下滑。进入新世纪后,伴随国家产业调整政策的出台,炭黑厂也迎来了改革。然而,由于国家对污染企业的严格管控,炭黑厂由于环保问题及产能低下,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。
2011年,炭黑厂的困境迎来了一次重大打击。为了偿还工行贷款,炭黑厂将厂房和设备作为抵押贷款了1250万元,然而,由于经济困窘,炭黑厂最终未能如期还款。经过一番拍卖后,炭黑厂的债权被一位姓林的商人接手,原厂员工从此再也没见到厂房内的生产场景,炭黑厂也宣告彻底废弃。
有一段时间,北京的一家电影公司曾在炭黑厂拍摄过关于731部队的电影,之后,炭黑厂便被封锁,禁止参观。虽然曾有计划将其转型为影视基地,但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,炭黑厂逐渐被荒废,最后沦为废墟。东北地区,如炭黑厂这样的工厂破产不计其数,尤其是上世纪末,许多工厂倒闭,严重影响了东北的经济格局,并加剧了人口的流失。如今,东北成为了人口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,大家不禁开始疑问:东北的工业何时能够再次振兴?
本文以记实为主,旨在通过具体的物品和事件,生动地展现一个时代的变迁与工业的兴衰。如有不妥之处,敬请谅解。感谢各位读者的阅读,并欢迎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。本篇为原创文章,抄袭必究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